邱世华:自然玄览

麦勒画廊·北京798
2023.11.25 – 2024.2.18

开幕 Opening:2023.11.25(周六),16:00 – 18:00

在当代艺术领域,邱世华(1940年出生于中国四川资中)是充满“谜”之色彩的人物。他成长于中国贫困的西南地区,看似并不太可能成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尽管环境很艰难,但自从他年幼时,绘画就成为了他的庇护所,而且他最初并未接受过正式的学院训练。当时,西方油画在中国还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艺术教育完全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正如他所言,他与社会、体制,以及教育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密。¹在那个艺术基本上由国家控制的时代,他找到了一份剧院海报设计师的工作,但很快又丢了这份工作。回首过往,他说道:“社会已经与我脱节,这并不是我主动选择的。”这使得他开始彻底远离社交生活。

步入不惑之年,他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绘画也成为了他唯一且恒久的陪伴。在他迷茫的时刻,他投身于道家,并逐渐形成了他现今的绘画风格。他将这个转变描述为“从极度的痛苦转向极度的喜悦”。生活充满艰辛,但同时也很简单、朴素。绘画似乎再一次成为了他的避风港。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日趋开放,邱世华的作品也逐渐获得了国际认可。在巴黎驻留并学习印象派的机会激励他摆脱传统的风景画,转而在冥想中探究抽象与内省的精神层面的风景。正如他所说:“凝视风景会让思维变得局限。”

千禧年末,他迎来了重大的机遇和突破,并在包括圣保罗双年展(1996年)、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以及巴塞尔美术馆(1999年)等展览中备受国际赞誉。

21世纪初,饱受多年病痛困扰的他接受了西医的治疗,但身体并没有好转,药物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历经多年的痛苦后,他决定停止一切治疗,将剩余的时间和生命全部交给冥想和绘画。绘画再次成为他最后的庇护所,与医生的预测相反,绘画也成为了他的疗愈之所。随后,他在欧洲和美国的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了展览,包括德国柏林汉堡车站现代美术馆(2012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3年)以及瑞士苏黎士里特贝格博物馆(2020年)。

我们不应从传统的方式去理解邱世华的绘画作品。它们是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思,更是深层冥想的产物,也是他从生命的体验与挣扎中寻找到的庇护所。他的展览更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朝圣,而不是常规的艺术展,因为常规的数字印刷和传播以及呈现方式并不适合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当下的艺术创作正日渐被市场驱动,艺术教育也变得更趋流线作业,而邱世华的作品正与这些潮流背道而驰,并提醒着我们将艺术视为庇护所的持久力量。他的绘画挑战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将我们引向对于艺术思考的另一个维度——超越时间、拒绝分类,最终得以成为艺术家和观众共同的庇护所。他展示了即使是在一个可能与传统渐行渐远的当代世界中对于艺初心的坚守。

时至今日,邱世华依然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绘画,并往返于中国深圳与美国萨克拉门托。

¹ 艺术家所有陈述均来自库尔特·艾施巴赫 (Kurt Aeschbacher)于邱世华2012年德国柏林汉堡车站现代美术馆个展“White Field”期间进行的采访

邱世华于1940年出生于四川,目前他生活在北京、深圳和萨克拉门托三地。邱的作品似乎被一层纱所覆盖。风景在有足够耐心和专注力的观众面前逐渐显现出来。和中国古典山水画相似,邱世华的作品并未遵循中心透视法。画面中并没有可见的中心,也无水平线或纵轴可言,更谈不上居左或是靠右,甚至连上下也分不清。1999年,巴塞尔艺术馆在中国以外地区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此后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及公共机构广泛展出,其中包括美国纽约艺术馆(2001)、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5)、美国伯克利艺术博物馆(2008)、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3)、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 (2014);比利时德瓦拉德(2018)等。另外,他的作品曾在巴西圣保罗双年展(1996)、威尼斯双年展(1999)和上海双年展(2004) 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