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的逻辑:黄渊青个展

上海宝龙美术馆
2023.11.10 – 2024.2.25

10:00-18:00(周二至周日)
上海宝龙美术馆4号厅

行动者的逻辑:黄渊青个展》正于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展期至2024年2月25日。

由书法家身份直接进入抽象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却为数不多,而黄渊青是其中毋庸置疑的优秀代表人物。

1990年开始,黄渊青用水粉颜料在宣纸上画抽象作品,后来又对纸上和布上材料进行混合使用。其早期的抽象风格是对一系列图式的反复推敲与研磨,其中既有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感悟,又有对中国传统书法和日本现代书法的心得。他的很多作品其实都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经历过时隔多年的反复修改,是周而复始的破与立,是否定之否定的结果。

2005年前后似乎是黄渊青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时期。此前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一系列既定图形的变奏式研究,如三角、椭圆、心形、梯形以及不规则多边形等等,这些图形都有着被多次描绘的边缘线,或实或虚,或轻或重,在点与线、方与圆等韵律中渐次生长,暗藏着他对书法艺术内在秩序的心得和隐喻。此后,他的用笔越来越奔放恣肆,图形的边缘线逐渐消失,融化在一片书写式线条的海洋之中,笔触疏狂不羁、节奏跳荡激越,汇合出一种以杂糅各类书体为骨,以色彩和空间为肉的全新抽象艺术形态。

这是极具个人章法的视觉世界,是一个重叠的书写空间,是对绘画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跨维度融合。他在新的视觉章法上充分应用了各种传统书体中早已存在的审美元素:正斜倚侧、疏密虚实、浓淡润燥、丑媚妍媸、收放疾缓,以及谨饬与狷狂、完整与破碎等一系列二元对立法则,形成了纷乱错杂、跌宕起伏的审美效果。画面凝重时,色彩敦厚坚实,下笔朴拙古奥;画面空灵时,色彩飘逸灿烂,笔触细劲纷披。厚实的块面与轻捷的笔触,共同营造出了重而不滞、散而不乱、疏而不空的境界,至灵至性,洋溢着真实而饱满的情感。

——节选自李旭《重叠的书写空间——黄渊青作品评述》

中国的“抽象艺术”大概可以分为真实与虚构两种,前者具体、明确但语义艰涩,后者随意、任性却漫溢着媚俗的想象。或许是因为在使用层面的混乱,我们对“抽象艺术”的认知与判断整体偏向于飘忽不定,无论创作者、批评家还是观众,在谈及“抽象”时往往都会不自觉地掺入各种不可思议的趣味。在中国语境中讨论任何一种现代艺术语言,又必然要面对艺术家个体与他/她背后的历史文化惯性,留意中国艺术家在国际抽象艺术版图中主动错位的理由。

抽象艺术在中国是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线索难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中国都市摩登样板的上海,在现代文化艺术小生境的营造上却提供了不断被讨论的独特经验。黄渊青在艺术创作上的笃定,除性格原因之外,还有这座城市为艺术家个体在社会交往、知识来源中自然提供的观念基础。他在书法、音乐以及物理学等多领域交叉训练,又养成一种理解世界的抽象本能。如果从作品的辨识度来讲,黄渊青用色彩、线条与纸、画布、木板的材料一次次碰撞,使作品的触觉真实压倒了表层的视觉抽象(或装饰感),艺术观念最终落在了形式表达的内在秩序上。

我们大可将黄渊青过去二十多年的创作面貌简单归为简约与繁复、或散淡与绚烂,但其实有要求的观众并不需要复读一个无需论证的“结果”。所以,我们选择一些代表性作品并将它们与可追溯的思考“动机”关联起来,呈现黄渊青以艺术为媒介不断“试错”的过程和所采用艺术策略,把艺术家的个人行为纳入到一般抽象艺术的框架内审视。

宝龙美术馆长期关注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希望通过艺术家个案研究展积极探索具有范式意义的中国抽象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方法。因此,“黄渊青:行动者的逻辑”中的“行动”既来自艺术家的创作,也指向了艺术机构的本职。

王晓松,2023年11月

黄渊青

1963年生于上海。198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1987—1989年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现居上海。

个展

2005 在·不在,张江艺术中心,上海

2004 像·相,A&A Phoenix,香港

黄渊青 个人图片 [1]

2003 像·相,比翼艺术中心,上海

2002 个人画展,Goto 画廊,东京 内在的光,A&A Phoenix,香港

2001 个人画展,Goto 画廊,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