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森画廊·上海
2025.11.12 – 2026年春季
赵刚在里森画廊的第二次展览项目「赤裸绅士」(The Basterd Gentry) ,通过风景、肖像与静物的主题,回望其过去40年作为艺术家身份的挣扎。此项目由独立策展人袁佳维构思,于里森上海的第一幕“背影” (Shadow) 呈现了一系列2025年新作,于ASE基金会展出的第二幕“肉躯” (Flesh) 带来一组巨型肉块景观绘画,第三幕“未尝” (Debt) 以对话活动的形式于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展开。
第一幕“背影”中的核心作品《Zhao Gang-Gang Zhao》(2025) 并未直接描绘身体,却是一幅赵刚将自我投射于静物的“自画像”。一朵色调幽暗、微微低垂的花,从黄铜器皿中倾斜而出,花瓣的轮廓几乎被墨一般的深色温柔地融入了中性调的画面中。直到观者将视线移至画面右下角,那里摆放着赵刚2024年出版的画册,书名如中英文姓与名顺序的相反结构,身份在此完成了一次语言上的反转与延迟。
另一件静物画《空椅子》将视线转向室内,画室成为一个“以缺席表达在场”的空间。画中的日常之物并非为了再现现实,而是被组织成一种关于“场域”的视觉语言。赵刚通过细腻的色调控制,将工作室塑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间歇,像是某件事发生前或刚结束时的寂静片刻。赵刚使这个室内空间成为一幅有预示性的画像:它既承载着归来的期许,也标记着时间的足迹,更如同一个连接其过去与来来的枢纽。
同时展出的还有一系列风景绘画,其中多见人的背影或轮廓,他们有的在攀登高山,有的在于山巅远眺,体现出一种不断征服的崇高之感。艺术家过去四十年自我折返、自我凝视的反复过程,凝聚于这些远距离景观画作中,而这种反复博弈的过程,也是赵刚在跨文化经验下,在多重身份中挣扎和斗争的原因。
关于艺术家

赵刚
赵刚1961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和北京。他于1983年就读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艺术学院 (前荷兰城市应用艺术学院),1984年至1987年就读于美国纽约瓦瑟学院,并于1999年获得美国纽约巴德学院艺术硕士学位。赵刚曾在众多机构举办过个展,包括西海美术馆,青岛,中国 (2025);D+美术馆,深圳,中国 (2024);龙美术馆 (重庆馆),重庆,中国 (2022);龙美术馆 (西岸馆),上海,中国(2021);关渡美术馆,台北 (2020);佩雷斯艺术博物馆,迈阿密,美国 (2019);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圣地亚哥,智利 (2016);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5);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2015);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1);香港艺术中心,香港,中国(2008);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2006) 等。他的作品也曾在一众群展中展出,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美国(2017);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OCAT 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西安,中国(2014);广州三年展(2008);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2007);以及横滨三年展(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