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森画廊·上海
2025.9.6 – 10.25
群展「绘画的维度」(Depictura) 带来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德克斯特·达尔伍德 (Dexter Dalwood)、范·海诺斯 (Van Hanos) 和赵刚。三位艺术家的实践穿梭于超写实主义、抽象表现和想象的现实之间,所构建的二维绘画世界承载了三维空间与虚拟维度的能力。本次展览通过体现艺术家们各不相同的表达手法,聚焦平面和纵深两极之间发生的变化,以此探索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可能性。
赵刚的作品连接着庞大繁杂的文化根系,受到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多重影响,将图案和理念呈现在解构式的画面语境之中。赵刚自1980年代在海外留学和生活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风格多元,具备鲜明的国际化特征。约在2006年回到北京后,他聚焦其独特的跨文化个人经历与历史之间的纠缠,持续在创作中探讨自身身份认同的主题。
在《鸡鸭鱼肉》(2023) 中,生禽与鱼类铺陈在铝质表面上,鲜肉闪烁着庄严而近乎神圣的光泽;剥皮的家禽整齐排列,一只鸭的脖颈轻覆在大理石般的红肉之上,四条鱼安置其下,点缀以新鲜水果,构成精心平衡的三角形构图。所选食材呼应中国传统宴席中的“四大菜肴”,象征丰盈与吉祥。通过对比例与视角的巧妙处理,赵刚将寻常的家庭景象升华为宏大而富有仪式感的画面。画布上的物体被视为一种另类的肖像,个体身份在欲望、权力,和东西方价值观的交织中被“吞噬”和重构。赵刚曾表示:“你可以把肉看做另一种肖像……做饭是纾解自己常年、常态的焦虑的一种方式……艺术家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对自己的身份认知,这更是一个创作者富有使命的部分。我自己最大的痛苦就是身份问题,当代艺术家的任务、使命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别人,所以当代艺术不是关于美与艺术,或者哲学,而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惑。”
相关阅读 | artnet专访赵刚:享受孤独的“肉食者”
《永恒的城市》系列的创作源自赵刚自1978年首次到访青岛后积累的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蒙太奇式的排列融合了他对这座沿海城市的过去与当下的感知。层叠的碎片与对比性技法既唤醒了私密记忆,也呼应了社交媒体时代的视觉逻辑,在瞬间感知与深层沉思之间建立起微妙张力。画面中多变的尺幅、丰富的肌理笔触以及不协调的色彩碰撞,映射出青岛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赵刚通过这些交织的视觉叙事,勾勒出流动的空间与身份意识,同时追索历史事件、文化交流与个人经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现出其广阔而多层次的艺术实践。“这些拼贴作品是无意间的组合,但它会给你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情绪。其实拼贴就是讲一个故事,你可以自己想象他们之间逻辑的连续性。”
德克斯特·达尔伍德是近三十余年来公认的当代历史绘画大师。他对过去艺术流派的深刻理解与参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他不拘泥于具象艺术的传统,而更倾向于荒芜不定的空间感、变幻莫测的尺度和压缩的画面。达尔伍德的绘画建构于广阔的艺术史背景,堆叠了层次复杂的创作思路,应用于各种正在进行的研究。他理解时间与记忆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创造新时代图像的基石。
范·海诺斯绘画手法不拘泥于特定的创作方式或模式。从风景画到肖像画,他的创作超越了具象或抽象范畴,而在更高的层面上驾驭知觉的转变和主题的改变。海诺斯试图探索人类思想和经验中的巨大可能性,他的绘画可以被视作对摄影照片细致入微的油画演绎,精湛的技巧为作品渲染了一层摄影一般的效果,亦或是一种脱俗而抽象的融合物,充斥着艺术家对过往的观察和沉思,同时蕴含艺术家对其他画作或主题的联想,并在此之上叠加了多层的深刻含义。